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单原子纳米酶构-效关系及催化污染物降解的研究取得进展。该研究以细胞色素为参考对象,构建了以Fe-N5为催化中心的单原子纳米酶催化剂,在过氧化物活化降解微污染物的过程中展示出优异的活性和选择性。研究成果以“Axial N Ligand-Modulated Ultrahigh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Hyperoxide Activation over Single-Atoms Nanozymes”为题,于2022年11月30日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DOI:10.10...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吸附态抗性基因环境衰减行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黏土颗粒吸附抗性基因后会引发其电子离域,进而增强抗性基因在水体中的光衰减。相关研究以“Lewis acid-base interaction triggering electron delocalization to enhance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extracellular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eARGs) adsorbed on clay minerals”为题,于2022年11月17日被Environmental Science...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学科方向的凝练、加快人才培养、加深合作交流,推动重点实验室成功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2022年学术委员会会议于2022年11月27日召开。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赵进才院士、刘文清院士、朱利中院士、朱永官院士、贺泓院士等13位委员全部出席会议。中科院科发局大气海洋与生态环境处任小波处长、城市环境研究所陈少华...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纳盐古菌的生态功能与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determines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he symbiotic lifestyle of Ca. Nanohaloarchaeota”为题,于2022年10月14日在微生物生态学权威杂志Microbiome(DOI: 10.1186/s40168-022-01376-y)期刊发表。纳盐古菌(Nanohaloarchaeota)是DPANN超门中的重要组成,其基因组精简,代谢能...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揭示单株细菌介导的砷氧化还原循环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异化砷还原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CN32中的砷呼吸还原酶Arr在好氧条件下可同时催化砷的氧化和还原过程,其中Arr酶的催化方向受碳底物类型的调控。相关研究结果以“Single Strain-Triggered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Arsenic”为题,于2022年10月12日被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DOI: 10.1021/acs.est....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发了环境耐药性检测新方法。通过将基于代谢活性的生物正交非天然氨基酸标记(BONCAT)技术与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相结合,实现了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纯菌到混菌系统,甚至实际水样中活性耐药菌的原位标记和识别。相关研究结果以“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t Cell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by Bioorthogonal Non-Canonical Amino Acid Tagging”为题,于2022...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揭示了环境中重金属-硒协同生物解毒转化的新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以“AQDS Activates Extracellular Synergistic Biodetoxification of Copper and Selenite via Altering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为题,于2022年9月13日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DOI: 10.1021/acs.est.2c04130)发表。我国当前土壤和水体重金属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重金属在环...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环境适用型微生物分子遗传学操作系统设计与构建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通过设计“质粒替换策略(plasmid transition strategy)”实现了基于营养缺陷互补的微生物分子遗传学操作系统的快速、高效构建。该策略在电活性微生物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中进行了验证与展示,实现了胞外电子传递和重金属环境污染修复的稳定和高效提升。与传统质粒系统相比其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地杆菌基因编辑系统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Biomolecular Insights into Extracellular Pollutant Reduction Pathways of Geobacter sulfurreduences using a Base Editor System”为题,于2022年8月4日被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DOI:10.1021/acs.est.2c02756)接收。地杆菌是一类具有独特胞外电子传递能力的“电活性”环境微生物,在自然界多种元素的生物...
8月5日,“六百光年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在天津大学落下帷幕,我校推荐的15个参赛作品中有3个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且分别斩获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中,环境系本科生“境享未来”队的作品《基于电力大数据预测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研究》、环境系教师指导的光热转换组《一种高效的生物质碳材料太阳能光热净水系统》获二等奖,环境系研究生的水质之窗团队《反硝化碳源智能投加系统》获三等奖。8月...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李文卫教授课题组在类芬顿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深入揭示了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表面电子结构与其催化活性及选择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并构建了具有超高污染物降解活性与选择性的新型催化剂。相关结果以“Electron Delocalization Triggers Nonradical Fenton-like Catalysis over Spinel Oxides”为题,于2022年7月25日发表于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允坤与山东大学合作者在水处理系统膜法细菌耐药性扩散控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分别开发了电活性超滤膜和聚电解质纳滤膜,并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二级出水中抗生素、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去除性能和机理进行探究,实现了水处理系统中细菌耐药性污染的控制。相关研究以“Electroactive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for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antibiotic, 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 and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非均相化学氧化水处理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我系俞汉青教授课题组与美国耶鲁大学Menachem Elimelech教授等合作,揭示了非均相催化过硫酸盐氧化体系中普遍存在一种占主导的直接氧化转移过程(DOTP),并将该过程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水处理技术。相关研究结果以“Simultaneous nanocatalytic surface activation of pollutants and oxidants for highly efficient water decontamination”为题,于近...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单纳米颗粒转化过程的高通量成像分析方面取得进展,通过研发适用于水环境原位测量的成像分析技术,实现了水体中纳米颗粒物转化过程化学组分演变进程的高通量精准分析,相关成果以“Real-Time Plasmonic Imaging of the Compositional Evolution of Single Nanoparticles in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为题,发表于Nano Letters期刊。纳米颗粒在环境中的动态转化过程影响纳米颗粒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