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4月29日下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以下简称环境系)在东区计算小楼302室举办暖“新”工程暨新进教师欢迎会,喜迎张常勇、王红两位青年教师加入,环境系在校教职工参加了欢迎会。欢迎会由环境系党总支书记张文真主持。环境系执行主任俞汉青首先致欢迎辞,他对张常勇、王红两位青年教师加入环境系表示热烈欢迎,表示这对于增强本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
环聚赛场,境享欢乐。为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提升大家的身心健康,在严格落实属地和学校疫情防控管理规定的条件下,4月23日上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东区篮球场举办了第二届“环境杯”师生趣味运动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老师近60人组成了9队参加比赛,充分展示了我系师生融洽和谐的关系、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系团总支书记陈洁洁老师为此次趣味运动会做开场致辞。陈洁洁老师对参赛师生的热情参与及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谢周清教授课题组与意大利比萨大学Carlo Baroni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全新世企鹅种群盛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The occupation history of the longest-dwelling Adélie penguin colony reflects Holocen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Ross Sea, Antarctica”为题,在第四纪环境权威刊物Quaternary Science Rev...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谢周清教授课题组在极地海洋气溶胶形成机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最近几十年北极的气温快速升高,成为全球气候变化速率最快的地区之一。海冰的融化和海表温度的升高可能导致海洋向大气排放更多的有机挥发性气体。经氧化形成的气溶胶可以充当云凝结核 (CCN) 或增加现有颗粒的大小以反射或散射太阳辐射从而对气候起到制冷效应,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纳米材料-微生物复合人工光合系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工作揭示了材料-微生物复合人工光合系统中的生物-非生物界面电子传递的基本机制。研究成果以“Reversing Electron Transfer Chain for Light-Driven Hydrogen Production in Biotic-Abiotic Hybrid System”为题,2022年4月4日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DOI:10.1021/jacs.2c00934)。材料-微生物复...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谢周清教授课题组在量化人为排放和气象对空气污染贡献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提出机器学习结合去天气化的方法,并评估了湖北省疫情期间人为排放和气象条件对于PM2.5浓度的贡献。相关研究结果以“ Quantify the role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 and meteorology on air pollu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A case study of PM2.5 during the C...
为进一步加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实验室用电管理,确保全体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用电意识,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我系安全工作委员会于2021年12月2日组织安全检查小组对本系所属实验室进行用电安全专项检查。本次检查范围包括应用化学楼、环境资源楼6楼、理化大楼10楼和南区第一实验楼。安全检查小组分3组分别对中校区、东校区和南校区所属实验室进行检查。检查发现,...
2021年7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五届环境科学与工程夏令营顺利开幕。夏令营旨在促进高校间学生交流,增进优秀大学生对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了解。本次共有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六百余名学生报名,最终有90同学从严格的筛选中脱颖而出,获得入营资格。严格遵从疫情防控规范的指导,志愿者们自入营前3天起每日核查营员安康码,并于报道当日为每位营员进行体温检测。报道现场有序而温馨,为方便营员入营生活,校研究生院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