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光驱动甲烷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有氧偶联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ly efficient, selective, and stable photocatalytic methane coupling to ethane enabled by lattice oxygen looping”为题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2024, 10, eado4390)。光催化甲烷氧化偶联(OCM)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缓解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甲烷氧化偶联往往需要十分苛刻的反应条件...
为拓宽本科生国际视野,加深对境外学习和生活的了解, 6月27日下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以下简称“环境系”)在东区计算小楼302举办“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宣讲会”。兰卡斯特大学国际研究主任Kirk T. Semple教授和对外合作办公室主任Sophie Lu参加此次宣讲会,本次宣讲会由环境系外事秘书潘梦杰主持。首先,Semple教授向在座的学生介绍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以及兰卡斯特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建于1...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单原子催化水污染控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限域单原子催化促进污染物降解的新机制,并构建了高效的限域单原子类芬顿催化体系。研究成果以“Nanoconfinement steers nonradical pathway transition in single atom Fenton-like catalysis for improving oxidant utilization”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5: 5314)。单原子催化剂在类芬顿氧化体系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
2024年6月21日上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以下简称环境系)举办“环”师“境”技发展营系列活动之课程教学培训,特邀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鲁金凤亲临现场,带来了题为《跳出知识漫灌,基于“元型目标,研究性工程实践法”的教学顶层设计与思考》的精彩报告。报告会由党总支纪检委员兼教师党支部书记盛国平主持,环境系全体教师参加。盛国平首先简单介绍了鲁金凤教授的基本情况及她在课程教学工作中...
近日,中国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水环境颗粒态污染物高通量识别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High-Throughput Identification of Single Nanoparticles via Electrochemically Assisted High-Resolution Plasmonic Scattering Interferometric Microscopy”为题发表于Nano Letters上。高通量、免标记在单颗粒尺度上识别颗粒态污染物的种类,尤其是具有相似吸收和散射特性的纳米颗粒物,是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的一个挑战。针对上...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设计了一种利用碘氧化铋(BiOI)活化过氧乙酸(PAA)选择性生成氧化性有机自由基(CH3C(O)O•)的新方法,并证明将其用于磺胺类药物的氧化降解时能有效避免传统方法中有害氧化副产物的生成。研究成果以“Tailoring the selective generation of oxidative organic radicals for toxic-by-product-free water decontamination”为题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抗生素抗性基因监测策略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以“Optimize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Monitoring Scenarios Promot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Water Cycle”为题,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2048)。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城市水体中的传播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与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已经开发实时荧光定量PCR(qP...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发表了纳米农用技术的最新观点,提出将纳米技术用于植物免疫调节、增强植物抗性的新途径,以“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Plant Immunity and Resilience Using Nano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为题,于2024年3月14日被环境领域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接收。在过去十年中,由于各种非生物和生物压力因素,全球粮食生产承受着巨大压力。然而,在这场与自然...
5月23日下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以下简称“环境系”)在东区计算小楼302召开环境系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汇报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傅尧,教务处处长武晓君,副处长陈洪佳、吴雨生等教务处领导出席本次会议。环境系执行主任俞汉青,系党总支书记张文真,系副主任谢周清、花正双,系教学督导盛国平,系学术委员会成员,系教学委员会成员及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张文真主持。会议伊始,谢周清从自评工作开展情况和系本科教学情况两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基于偶极调控策略研制了pH适用范围宽的电芬顿催化剂,研究成果以“Regulating Surface Dipole Moments of TiO2 for the pH-Universal Cathodic Fenton-Like Process”为题近期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doi: 10.1021/acs.est.4c02577),并评选为封面论文。电芬顿技术是一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水处理技术,然而传统的电芬顿体系中Fe(III)还原容易在高pH条件下受阻,使得...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陆地高温热泉古菌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以“Analysis of nearly 3,000 archaeal genomes from terrestrial geothermal springs sheds light on interconnecte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为题,于2024年5月14日在微生物生态学权威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24-48498-5)期刊发表。陆地高温热泉是典型的极端生境,其物理化学特征多...
5月18日,学校举办了2024年科技活动周活动,通过多样化的科普活动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展示了我校在科技领域的特色和成果。环境科学与工程科普点也积极参与其中,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科技与环保的“理实交融”。本次环境科学与工程科普点由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办,结合专业特色,设置了四个模块的活动,包括趣味科学实验、环保创意手作、极地科考样品展示以及科普讲座,旨在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并展示环境科学技术。全天共接待...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首次实现了仅利用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内源C5途径高效合成5-氨基乙酰丙酸(5-ALA)。相关研究以“Modularized Engineering of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for Efficient and Directional Synthesis of 5-Aminolevulinic Acid”为题,发表于Metabolic Engineering。S. oneidensis MR-1由于其优异的胞外电子传递效率在污染物转化和生物能源等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水环境颗粒态污染物的智能识别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以“Deep-Learning Driven, High-Precision Plasmonic Scattering Interferometry for Single-Particle Identification”为题近日发表于ACS Nano。识别与表征水体颗粒态污染物是环境化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然而,原位、免标记在单颗粒尺度上快速解析颗粒组分仍具有挑战性。因此,本研究发展深度学习等离基元散射干涉显微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