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nformation
首页 - -

中国科大环境系实现了植物中纳米颗粒分布的成像监测

发布时间:2021-12-06    阅读次数:459    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纳米颗粒-植物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工作建立了核壳结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对纳米颗粒在植物体内迁移行为的成像监测。研究成果以“Selectively Tracking Nanoparticles in Aquatic Plant Using Core–Shell Nanoparticl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Imaging”为题,于2021年12月1日发表在ACS Nano上(DOI: 10.1021/acsnano.1c07306)。

纳米颗粒在环境、生物医药、农业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天然纳米颗粒也在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其与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可决定纳米颗粒的植物毒性、食物链传递行为、地球化学等诸多环境过程。但是,复杂的植物基质、强烈的植物荧光干扰,导致目前仍缺乏方便的追踪植物中纳米颗粒分布和行为的研究手段。

针对上述挑战,盛国平教授课题组博士生杨传旺和博士后胡怡等,从纳米合成角度出发,结合拉曼植物检测的高穿透深度、低荧光背景等优点,合成了内嵌表面增强拉曼探针的模式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近红外激发波长下,实现了在模式水生植物浮萍表明及内部纳米颗粒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成像检测。基于此,该研究深入揭示了浮萍叶片及根部纳米颗粒的分布特点及迁移规律,为进一步探究纳米颗粒-植物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而上述研究方法也可研究纳米材料环境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实验也获得了合肥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支持。

 

  核壳结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照亮”纳米颗粒-植物互作过程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1c07306


上一篇:下一篇: